* 新闻详情- */>
七月下旬,华北、华南多地出现强降雨,特别是京津冀晋及内蒙古等地出现暴雨或大暴雨,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暴雨黄色预警,与此同时,台风“韦帕”刚落下帷幕,“范斯高”“竹节草”“罗莎”相继生成登场,其中台风“竹节草”减弱后的低压环流再度发展为热带风暴向华东沿海靠近登陆,而新疆、内蒙古西部、甘肃西部、重庆、四川中东部、陕西中南部等地出现35℃以上高温天气,局地达40℃以上。随着三伏天的到来,我国大部分地区面临“高温-暴雨-台风”的三重气候考验,对档案实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。
一、三伏天的气候特征与潜在风险
三伏天通常与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相邻或重合,入伏后,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全年最热、降雨最集中、台风最活跃的时段。这一时期副热带高压北抬,雷暴、短时强降水频发,呈现“突发性强、局地性明显、雨量极端化”特征,单小时降雨量甚至可达100毫米以上,远超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,且台风进入生成活跃期,据中国气象局预测,西北太平洋将生成24-26个台风,其中7-9个登陆我国,1-2个北上台风可能直接影响华东、华北地区。这种气候格局导致档案库房面临“外湿、内热、水浸”的三重压力,一方面高温高湿环境加速档案载体劣化;另一方面台风带来的强风骤雨可能直接冲毁档案库房防水设施,造成水浸灾害,特别是伴随强风的侧渗、屋顶击穿、电力中断等连锁风险更需警惕。
二、多维度档案安全隐患剖析
面对高温、骤雨、强风三重气候特征,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面临多重风险考验。
物理损毁风险
强降水可能导致库房渗漏、积水,若排水系统不畅或防水等级不达标,将直接威胁档案实体安全;台风带来的强风可能破坏门窗设施,导致雨水倒灌,纸质档案遇水膨胀、字迹晕染,特种载体档案(如胶片、磁带)变形。
生物侵害加剧
高温高湿环境加速霉菌繁殖,档案制成材料中的纤维素、胶粘剂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温床,引发虫蛀、霉斑等问题,破坏档案完整性,特别是字画、报刊等特殊载体档案对湿度变化更为敏感。相关数据显示:当湿度超过70%RH持续48小时,纸张酸化速度加快62%;温度超过28℃时,胶片档案褪色风险提升3倍。此外,高温高湿环境还会加速电子档案存储设备老化,增加数据丢失风险。
设备系统故障
电力中断导致温湿度调控设备停机,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行引发倒灌,智能监测设备因雷击损坏。
应急处置困难
短时强降水造成交通中断,档案转移受阻;台风过境后库房清理、消毒工作量大,恢复周期延长。
对于基础设施薄弱的档案库房,问题尤为突出。部分老旧库房存在排水系统老化、地面防潮措施缺失、防水等级不达标、门窗密闭性不足等问题,这些缺陷导致的安全隐患在极端天气中风险加剧。即便是一些条件较好的现代化库房,若缺乏智能环境监控系统,灾害预警响应滞后,也难以实时应对突发环境变化。
三、科学布防:档案管理的“生命线工程”
如何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筑牢档案安全防线,在狂风暴雨中守护历史记忆,需要从环境调控、物理防护、数字备份、制度保障四个维度构建立体化防护体系。
1、温湿度调控:破解高温高湿的双重困局
档案载体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,纸质档案在相对湿度超过65%时易滋生霉菌,胶片档案在温度波动中可能产生形变。此时应启动全天候环境监测系统,将库房温度控制在14-24℃、湿度维持在45-60%的黄金区间。建议采用工业级除湿机与中央空调联动模式,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反馈数据,当湿度超标时自动启动除湿程序。
对于特殊载体档案,如声像档案、电子档案,需配置独立恒温恒湿柜,其密封性能可有效阻隔外界潮湿空气。工作人员应每日三次记录环境数据,形成可视化趋势图,为后续防护提供数据支撑。
2、物理防护:构建多级屏障的应急体系
防水防涝:
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往往伴随突发洪水,根据《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》(JGJ 25-2010)“屋面防水等级应为I级;地下防水等级应为一级,并应设置机械通风或空调设备”。首先应全面检查建筑防水层,重点排查屋顶排水沟、地下室防水闸、门窗密封条等易损部位。建议在库房入口设置挡水门槛,其高度应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30厘米。排水系统需配备双回路供电的潜水泵,确保在断电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。对于低洼地带的档案库房,应提前转移重要档案至高层安全区域,并采用防水袋、防潮箱进行二次包装。应急预案中要明确撤离路线图,标注最近的临时安置点,定期组织防水演练,确保每位工作人员熟悉操作流程。
防风加固:
台风过境时,瞬时风力可能达到12级以上,这对档案库房的建筑结构提出严峻挑战。需对库房进行抗风等级评估,重点加固玻璃幕墙、广告牌等高空附着物,更换抗风性能更强的夹胶玻璃。空调外机、通风管道等外部设备应安装防风支架,其固定螺栓需采用不锈钢材质并定期检测扭矩。档案装具的摆放要遵循“重物在下、轻物在上”原则,密集架之间预留足够缓冲空间,避免强风引发共振导致倾倒。建议配置防风帘、沙袋等应急物资,在台风预警发布后立即封闭非必要通道,减少外部风力对建筑的影响。
3、数字备份:构建档案安全的双保险
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,数字化备份成为档案安全的重要屏障。应加快推进纸质档案数字化进程,采用专业扫描设备确保图像清晰度不小于300dpi,同时建立元数据标准体系,实现档案信息与载体分离。电子档案需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,在本地服务器与云端同步备份,重要数据可实施区块链存证。建议配置不间断电源(UPS)和备用发电机,保障数字化设备在断电情况下持续运行4小时以上。对于已数字化的档案,应定期进行数据完整性校验,确保在物理档案受损时能快速恢复利用。
4、制度保障:织密防灾减灾的责任网络
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根本保障。需修订完善《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》,明确从预警发布到灾后恢复的全流程责任人。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,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远程环境监测,当温湿度、水浸等指标异常时自动触发报警。定期开展防灾培训,重点训练档案抢救、设备操作、应急疏散等实操技能。建议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,获取精准的天气预报信息,提前48小时启动防护预案。灾后要及时进行损失评估,形成改进报告并纳入年度考核,形成“预防-应对-总结-提升”的闭环管理。
四、结语
在“三伏天”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下,档案安全已从传统保管升级为系统性风险管理。档案工作者需要通过构建环境调控、物理防护、数字备份、制度保障四位一体的防护体系,才能抵御当下的风雨热浪侵袭,为未来保存完整的历史记忆。
面对高温、骤雨、强风三重气候特征,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面临多重风险考验。
在档案室建设中,档案用房的合理配备至关重要。
硬磁盘在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企业级存储等领域仍发挥重要的作用。
实时、广泛、多样的信息被用以情报分析,对国家安全局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。
什么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?它有哪些作用?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微信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