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新闻详情- */>
在档案数字化项目收官阶段,严谨且充分的验收准备工作是保障项目成果质量达标、实现档案资源规范移交的核心环节。依据《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》(DA/T31)等行业标准要求,验收工作需采用计算机自动检验与人工抽样核验相结合的方式,对数字图像、目录数据、元数据等核心成果进行全面性核查。
现将验收准备工作从六个核心维度进行系统化拆解,明确操作规范与质量要求。
一、精准数量统计
数量验收作为项目成果的基础核验指标,需建立“总量-分量-环节”三级统计体系,确保数据真实可追溯。
总量统计需涵盖项目全宗范围内所有数字化成果的总件数、总页数,按档案门类(文书、科技、专业档案等)、年度、保管期限进行多维分类统计;
环节数据统计需覆盖扫描处理、著录标引、图像处理等关键工序的成果数量,形成工序台账;
针对插卷、补扫等特殊数字化内容,需在统计报表中明确标注原卷件号区间、补扫原因及关联档号,同步剔除隐藏文件、无效冗余文件及重复目录等非有效数据,确保统计结果与实际成果一致。
二、实体档案规范整理
验收阶段实体档案需完成标准化整理及封装,严格遵循《归档文件整理规则》(DA/T22)等专项标准:
文书档案按“件”整理的需采用直角装订或三孔一线装订方式,装订材料符合耐久性要求;按“卷”整理的需保持原卷内文件排列顺序,加装规范封面及备考表;
装盒操作需确保盒内档案排列有序,档案盒背脊信息完整标注全宗号、年度、保管期限、起止件号等核心要素;
整理完成的实体档案需按全宗—门类—年度—保管期限序列存放于临时周转架,设置标准化分类标识牌,建立实体档案存放位置索引表。
三、目录数据标准化输出
纸质目录作为验收核查的重要依据,需实现电子数据与纸质载体的精准对应:
目录编制需严格执行《档案著录规则》(DA/T18),确保著录项完整、字段格式规范,无错别字、漏项等质量问题;
打印输出需采用A4规格纸张,统一使用字号,设置规范页边距及页眉页脚,标注全宗名称、档案类别、年度、期限等,采用档案专用目录夹装订成册;
建立电子目录动态更新机制,电子数据修改后需在24小时内完成纸质目录同步更新,附数据变更说明并由经办人签字确认。
四、成果数据安全备份
为保障数字化成果长期安全存储,需实施“多格式—多载体—异地存”"备份策略:
目录数据需导出为XML、Excel两种通用格式,数字图像需保存原始扫描件(TIFF/JPEG格式)、标准处理件(TIFF/JPEG格式)、利用件(PDF/A格式)三套完整副本,确保不同格式文件数量一一对应;
文件命名应以档号为基础对数字图像命名,单页图像文件命名,采用档号与图像流水号的组合;多页图像文件命名,采用该档案的档号命名。
需科学建立纸质档案数字图像的存储路径,一般按照档号组成项依次设置层级文件夹。
备份载体选用企业级大容量硬盘(≥2TB),优先采用知名厂商产品并进行介质检测,备份完成后需制作备份清单,注明备份日期、介质编号、存储内容及校验结果,实行双介质异地存放管理。
五、过程文档规范化归集
项目过程文档是验收评估的重要凭证,需建立完整档案管理链条:
需收集数字化工作文件(含工作日志、质量抽检记录、问题处理单、技术参数配置表等);
管理类文件(含人员资质证明、设备台账、安全保密协议、档案交接清单、培训记录等);
所有文档需按项目阶段分类编号,编制卷内目录并装订成册,电子版本需同步归档保存。
六、验收申请材料编制
项目实施单位需提交规范化验收申请材料,内容应包括:
单位资质证明文件(营业执照、相关专业资质证书复印件);
项目概况说明(含项目合同编号、实施范围、技术标准依据);
成果完成情况(附数字化成果清单、质量自检报告);
验收计划安排(含拟验收时间、验收组建议名单、验收流程方案)。
申请报告需经项目经理签字确认,加盖单位公章后以正式公文形式报送业主单位,同步提交电子版供预审。
档案数字化项目验收准备工作需严格遵循标准化、规范化原则,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闭环管理。通过系统化的准备流程,可有效提升验收工作效率与成果质量,为档案数字化资源的长期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奠定坚实基础。
在档案数字化项目收官阶段,严谨且充分的验收准备工作是保障项目成果质量达标、实现档案资源规范移交的核心环节。
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核心任务,关系到档案信息的完整性、可用性和长期保存。
档案外包服务具体需参照哪些政策法规呢?选择数字化外包服务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?
档案事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撑,发展方向隐含于政策框架之中。
合同档案在企业运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,其管理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和方面。
微信咨询